发布时间:2021-07-07 14:59 浏览量:
为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规范教学过程管理,根据当前工作实际,现就期末课程考核相关工作以及教研室活动记录提出如下要求:
一、命题要求
(一)试卷考核
1.命题须以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注重命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有课内实践学时的课程,在命题时必须要有对相关实践教学内容的考核。
2.试题覆盖面: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80%以上的内容,其中核心知识点在50%以上。
3.试题应类型多样化:要注意知识综合运用类题型的比例。
4.试题难度和题量要适当;不出偏题、怪题和学术上尚有较大争议的试题;考核时间为120分钟,应通过“试做”避免出现大部分学生过早提前交卷或无法在规定时间完成的现象。
5.每门课程需命题两套(A、B 卷),两套试卷重复内容所占分值应低于 20%。历年试卷不得重复使用,与上一年级该课程同类试卷重复内容所占分值也应低于 20%。不得出现 A、B 卷同一大题题目相似或知识点重合的情况。
(二)非试卷考核
1.命题须以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在考核方案的考核内容和评分细则中要能看出对学生所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考核与评判。
2.评分细则要有模块构成,每个模块应标明权重,并写明不同分数段(等级)的评判依据(标准)。
二、试卷分析
(一)试卷评价也称命题评价
1.试卷题型分析:涵盖哪些题型以及各题型所占比例。
2.命题覆盖范围分析:是否覆盖所有章节。有哪些章节中的内容在试卷中所占比例较大。考试内容是否超出课程标准范围,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否一致。基础知识题与基本技能题的考察是否都能够兼顾到。
3.题量大小与难易程度分析: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试卷完成度是多少,是否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试卷内容。试卷中基本题、有一定难度题、拔高题(难度较大)所占比重是否合理,有无偏题、怪题等。
(二)成绩统计及分析
1.一分二率统计:一分即平均分,二率即及格率、优秀率。
2.各题的得失分及在学生成绩中的体现。题型中的得失分情况,是否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三)存在问题
1.通过学生的考试分数,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平均分看,与平行班、与以前考试比较,如果低于正常值,或有较大差距,就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水平、班级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从一分二率可以客观看出班级学生的层次,不同学生掌握程度。如果差生人数多,教学中不够重视补差工作。如果优分人数少,说明平时提优不够。要反思自己哪些知识点、学生掌握不够,教学有疏漏之处。如果优分人数过多,要反思试卷命题是否太简单,对学生综合性知识运用和能力的考核不够。
2.从卷面情况看,可以看出学生的具体问题。
通过考试,诊断出学生学习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是知识的问题,还是能力的问题;是教师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是教材问题,还是试卷问题;是教的问题,还是学的问题;是共性问题,还是个性问题。
(四)改进措施
有针对性的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问题的措施。
三、教研室活动记录
(一)记录应包含的要素
活动时间、活动地点、参加人员、主持人、记录人、活动形式、教研主题与活动具体内容。
(二)教研活动主题
教研活动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进步为目的,以学校课程实施过程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校为本的实践性研究活动。教研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切实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素质,增强教师的课程实践能力。因此,教研主题原则上应围绕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针对教育教学和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着眼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促进教师自我提升,在全面实施的基础上深度推进专业、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如,教研室某项工作的布置或某个比赛的动员会不宜作为教研活动的主题。
(三)具体内容应包含
1.过程:应该是围绕主题展开了哪些方面的讨论、学习、交流、展示等;
2.结论:.最终形成了哪些讨论意见(结果)或总结经验。